門 :Arthopoda 節肢動物門
亞門:Crustacea 甲殼亞門
綱 :Malacostraca 軟甲綱
目 :Decapoda 十足目
下目:Brachyura 短尾下目
科 :Potamidae 溪蟹科
屬 :Cryptopotamon 隱溪蟹屬
中名:鰓刺溪蟹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香港南海溪蟹
門 :Arthopoda 節肢動物門
亞門:Crustacea 甲殼亞門
綱 :Malacostraca 軟甲綱
目 :Decapoda 十足目
下目:Brachyura 短尾下目
科 :Potamidae 溪蟹科
屬 :Nanhaipotamon 南海溪蟹屬
中名:香港南海溪蟹
亞門:Crustacea 甲殼亞門
綱 :Malacostraca 軟甲綱
目 :Decapoda 十足目
下目:Brachyura 短尾下目
科 :Potamidae 溪蟹科
屬 :Nanhaipotamon 南海溪蟹屬
中名:香港南海溪蟹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Ptyas korros 灰鼠蛇
綱 :Reptilia 爬蟲綱
目 :Squamata 有鱗目
亞目 :Serpentes 蛇亞目
次亞目 :Alethinophidia 真蛇次亞目
科 :Colubridae 游蛇科 / 黃頜蛇科(台)
屬 :Ptyas 鼠蛇屬
英名 :Indo-Chinese rat snake
中名 :灰鼠蛇、過樹榕、過樹龍(台)、黃梢蛇(台)
毒性 :無毒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紫沙蛇
綱 :Reptilia 爬蟲綱
目 :Squamata 有鱗目
亞目 :Serpentes 蛇亞目
次亞目 :Alethinophidia 真蛇次亞目
科 :Colubridae 游蛇科 / 黃頜蛇科(台)
屬 :Psammodynastes 紫沙蛇屬
英名 :Mock viper (意為:偽蝮蛇)
中名 :紫沙蛇、懶蛇、茶斑大頭蛇(台)、褐山蛇(台)
毒性 :輕微毒性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Cyclophiops major 翠青蛇
綱 :Reptilia 爬蟲綱
目 :Squamata 有鱗目
亞目 :Serpentes 蛇亞目
次亞目 :Alethinophidia 真蛇次亞目
科 :Colubridae 游蛇科 / 黃頜蛇科(台)
屬 :Cyclophiops 翠青蛇屬
英名 :Greater green snake
中名 :翠青蛇、青竹標、青龍、青蛇(台)、青竹絲(台)
毒性 :無毒
許多人也經常將腹蛇科的毒蛇 -- 青竹蛇 Bamboo pit viper (Trimersurus albolabris) 和游蛇科的翠青蛇相混淆,其實最簡單的分辨方法是前者眼睛橙色、頭部三角形;而後者則眼睛棕色和頭部橢圓形。
Odorrana chloronata 大綠蛙
綱 :Amphibia 兩棲綱
目 :Anura 無尾目
科 :Ranidae 蛙科
屬 :Odorrana 臭蛙屬
英名:Green cascade frog、Large odorous frog
中名:大綠蛙、綠背臭蛙、大綠臭蛙、綠瀑蛙、盧氏臭蛙(中國)
雖然書中記載大綠蛙是夜行性,然在日間亦經常遇見它,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溪流水池旁。此蛙警覺性高,行澗前進時往往突然見到或聽到有東西逃落水中,才事後發覺是它。所以要在不被發覺的情況下影到它是有一定的難度。
聽聞此蛙在受干擾時會分泌味道濃烈及帶腐蝕性的乳白液體,可能就是「臭」蛙屬名字的來由。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平胸龜
綱 :Reptilia 爬行綱
目 :Testudines 龜鱉目
亞目:Cryptodira 潛頸龜亞目 / 曲頸龜亞目
科 :Platysternidae 平胸龜科
屬 :Platysternon 平胸龜屬
英名:Big-headed Terrapin / Big-headed Turtle
中名:平胸龜、大頭龜、鷹咀龜、鸚鵡龜
平胸龜為平胸龜科現存的唯一品種。其最大的特色是頭部太大而無法縮進殼中,故名「大頭龜」。另一特點是扁平的身體,故又名「平胸龜」。
記得自從十數年前在新界中見過其成年後,已再沒見過它。沒想到今次竟在11月尾見到其可愛的幼年在冬日少水的溪流石上享受日光浴。
Dictydium cancellatum 燈籠(黏)菌
門 :Myxomycota 黏菌門
綱 :Myxomycetes 黏菌綱
目 :Liceales 無絲黏菌目
科 :Cribrariaceae 篩黏菌科
屬 :Dictydium 燈籠菌屬
英名:Chinese Lantern
中名:燈籠(黏)菌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Hemitrichia serpula 蛇形半網黏菌
界 :Protista 原生生物界
門 :Myxomycota 黏菌門
綱 :Myxomycetes 黏菌綱
目 :Trichiales 團毛黏菌目
科 :Trichiaceae 團毛黏菌科
屬 :Hemitrichia 半網黏菌屬
英名:Pretzel slime mold ("pretzel" 中文解作椒鹽脆餅)
中名:蛇形半網黏菌
提起黏菌 slime molds,一般人都不知是甚麼,但一旦能細心了解後,就會被它各式各樣鮮艷的顏色,獨特的生命形式所深深吸引…
黏菌綱的成員平時是一隻隻四周覓食的變形蟲般的單細胞生物 (myxamoeba 變形菌 / 粘變形體),但當環境受壓時,就會和其它數百,甚至數千個體「合體」﹗形成一肉眼可眼的構造 (plasmodium 變形體 / 原質團 / 原生質體,上圖正是一原生質體)。此構造也會慢慢移動,最後更變出真菌界的孢子囊,釋出孢子去渡過惡劣的環境,繼續繁衍下一代。在整個生物界中,能夠作出如卡通片數個機械人「合體」的,只有黏菌和少數細菌而已。另外,它同時有變形蟲和真菌的特徵也使得它在自然界擁有一獨特的分類位置。
據2012年的「中國熱帶黏菌的已知種類」指出,香港有66種黏菌,相對於全中國的160種,可說品種繁多。上圖為一少見的品種,於13年8月在悶熱的溪澗旁枯木上發現的。
門 :Myxomycota 黏菌門
綱 :Myxomycetes 黏菌綱
目 :Trichiales 團毛黏菌目
科 :Trichiaceae 團毛黏菌科
屬 :Hemitrichia 半網黏菌屬
英名:Pretzel slime mold ("pretzel" 中文解作椒鹽脆餅)
中名:蛇形半網黏菌
提起黏菌 slime molds,一般人都不知是甚麼,但一旦能細心了解後,就會被它各式各樣鮮艷的顏色,獨特的生命形式所深深吸引…
黏菌綱的成員平時是一隻隻四周覓食的變形蟲般的單細胞生物 (myxamoeba 變形菌 / 粘變形體),但當環境受壓時,就會和其它數百,甚至數千個體「合體」﹗形成一肉眼可眼的構造 (plasmodium 變形體 / 原質團 / 原生質體,上圖正是一原生質體)。此構造也會慢慢移動,最後更變出真菌界的孢子囊,釋出孢子去渡過惡劣的環境,繼續繁衍下一代。在整個生物界中,能夠作出如卡通片數個機械人「合體」的,只有黏菌和少數細菌而已。另外,它同時有變形蟲和真菌的特徵也使得它在自然界擁有一獨特的分類位置。
據2012年的「中國熱帶黏菌的已知種類」指出,香港有66種黏菌,相對於全中國的160種,可說品種繁多。上圖為一少見的品種,於13年8月在悶熱的溪澗旁枯木上發現的。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Clathrus archeri 章魚鬼筆
界 :Fungi 真菌界
門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綱 :Gasteromycetes 腹菌綱
目 :Phallales 鬼筆(菌)目
科 :Clathraceae 籠頭菌科
屬 :Clathrus 籠頭菌屬
英名:Octopus stinkhorn、Devil's fingers
中名:章魚鬼筆、章魚臭角、惡魔手指、阿切氏籠頭菌
13年7月初在高山的原始林中第一次見到這奇特的鬼筆目成員時,實使我開心久矣,因要見到這些稀有又出現時間短的真菌,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香港蕈菌」一書中記載了另一種籠頭菌科品種,為「三叉鬼筆菌」 Pseudocolus fusiformis (common name:stinky squid),與本種相似,但菌柄較高、有較少的「爪」、爪較淺色,爪亦有時不會分開而可與本種相區分。
門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綱 :Gasteromycetes 腹菌綱
目 :Phallales 鬼筆(菌)目
科 :Clathraceae 籠頭菌科
屬 :Clathrus 籠頭菌屬
英名:Octopus stinkhorn、Devil's fingers
中名:章魚鬼筆、章魚臭角、惡魔手指、阿切氏籠頭菌
13年7月初在高山的原始林中第一次見到這奇特的鬼筆目成員時,實使我開心久矣,因要見到這些稀有又出現時間短的真菌,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香港蕈菌」一書中記載了另一種籠頭菌科品種,為「三叉鬼筆菌」 Pseudocolus fusiformis (common name:stinky squid),與本種相似,但菌柄較高、有較少的「爪」、爪較淺色,爪亦有時不會分開而可與本種相區分。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Python bivittatus 蟒蛇
綱 :Reptilia 爬蟲綱
目 :Squamata 有鱗目
亞目 :Serpentes 蛇亞目
次亞目 :Alethinophidia 真蛇次亞目
科 :Pythonidae 蟒蛇科
屬 :Python 蠎屬
英名 :Burmese Python
中名 :蟒蛇、緬甸蟒、黑尾蠎(台)、金花蟒(台)、琴蛇(台)
毒性 :無毒
蠎蛇為香港甚至中國境內最大的蛇,舊被認為是印度蟒 Python molurus 的亞種,稱為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直至09年才被認為是一獨立的品種。
由於自己很少去行夜山,也沒刻意如身邊的朋友般鑽入引水道中發掘兩棲爬蟲類,所以見到的蛇類種類很少。在一次探訪蘭花之旅中,竟在日間於六百幾米高的山地見到這悠然自得的蟒蛇,實大感意外。開心之餘不停為它留下照片。
註:香港出名的「西貢三尖」蚺蛇尖, 舊傳是因為每多發現蚺蛇而得名。查蚺蛇 boas 屬蚺蛇科 Boidae,雖然和蟒蛇科 Pythonidae 的蟒蛇 pythons 相似,一些學者更將蚺蛇和蟒蛇放在同一科內,然而蚺蛇是胎生,大多分佈在新大陸(美洲),少數在馬達加斯加島,香港和大陸也不產; 蟒蛇是卵生,分佈在東南亞,澳洲和非洲。因此,蚺蛇尖所指的,應是本文中的蟒蛇。
Dictyophora indusiata f. lutea 淡黃長裙竹蓀
界 :Fungi 真菌界
門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綱 :Gasteromycetes 腹菌綱
目 :Phallales 鬼筆(菌)目
科 :Phallaceae 鬼筆(菌)科
屬 :Dictyophora 竹蓀(菌)屬
中名:淡黃長裙竹蓀
「朝生暮死」通常用來形容動物界中的蜉蝣 mayflies ,早上羽化為成蟲後,只有一個任務,就是交配及生卵,以繁殖下一代,甚至連口器也退化而不進食,到了黃昏就會死亡。
其實真菌界中有名的竹蓀 Veiled lady mushroom 也是如此,由初生蕈至腐敗倒地可能只維持4、5小時,更要早上才可見到成熟的模樣。要見到它,早起身和運氣缺一不可。網主尋幽探秘多年,也只見過兩次竹蓀。
查「香港蕈菌」一書,香港竹蓀屬 Dictyophora有4種,上圖為較常見的一種,攝於盛夏8月尾早上九時許。
門 :Basidiomycota 擔子菌門
綱 :Gasteromycetes 腹菌綱
目 :Phallales 鬼筆(菌)目
科 :Phallaceae 鬼筆(菌)科
屬 :Dictyophora 竹蓀(菌)屬
中名:淡黃長裙竹蓀
「朝生暮死」通常用來形容動物界中的蜉蝣 mayflies ,早上羽化為成蟲後,只有一個任務,就是交配及生卵,以繁殖下一代,甚至連口器也退化而不進食,到了黃昏就會死亡。
其實真菌界中有名的竹蓀 Veiled lady mushroom 也是如此,由初生蕈至腐敗倒地可能只維持4、5小時,更要早上才可見到成熟的模樣。要見到它,早起身和運氣缺一不可。網主尋幽探秘多年,也只見過兩次竹蓀。
查「香港蕈菌」一書,香港竹蓀屬 Dictyophora有4種,上圖為較常見的一種,攝於盛夏8月尾早上九時許。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Pothos repens 百足藤
界 :Plantae 植物界
門 :Spermatophyta 種子植物門
亞門:Angiospermae 被子植物亞門
科 :Araceae 天南星科
屬 :Pothos 石柑屬
中名:百足藤
花期:3至4月
一直到12年7月22日盛夏,突然鼓起勇起再重臨此地,不畏夏日溪水兇湧,蚊蟲滋擾,也無懼手錶上顯示的38.9度的高溫,終有所獲。原來植物一早已擦身已過,只待時機對了才可遇見。發現植物就是需要那一點緣份…
15年11月22日網主再在另一條荒澗發現此植物,可證此植物是香港原生植物一份子。
first discovered by author in Hong Kong in July, 2012
Ten newly recorded taxa to the flora of Hong Kong (Sept, 2018)
Lecanorchis nigricans 全唇盂蘭
屬 :Lecanorchis 盂蘭屬 (中國) / 皿柱蘭屬 (台)
英名:Blackening lecanorchis
中名:全唇盂蘭、全唇皿柱蘭 (台)
花期:6至8月
此為網主有幸於2013年5月4日發現的香港新記錄蘭花。當日發現的只是地上一殘存的枝條,沒有任何葉片,但在端處卻留有幾個已爆裂的木質朔果。憑經驗告訴網主,這是一種蘭科植物的果實,但與任何一種香港蘭花也不符合。腦海中浮現最相似的是無葉美冠蘭,但是次發現的植株非常矮小,只有幾寸高。幸同行的蘭花專家指出這是盂蘭屬植物,但究竟是哪種,卻要等開花一日才可知道。
結果我們幾個醉心蘭花友差不多每星期也去探它,甚至瀑雨、三號風球,全身濕透也冒險前往,目的是只想解開這品種之謎,也可成為第一個目睹此花的人。最終我們幾個人共探索了約十次後,竟在一暴雨的早上,網主於6月15日早上接近九時獨自探訪時,見到這奇特的植物的花朵,還了這一大心願,也為香港蘭科植物添加了一新成員。
最近,2018年7月10網主再在,一海之隔,完全另一個地區再發現一較少的種群,為這少見的植物感到開心。
first discovered by author in Hong Kong in May, 2013
protected by the Forestry Regulations (Cap.36, section 3)
訂閱:
文章 (Atom)